不曾參加旅行團出國旅遊的我,每次到新國度就是喜歡往當地的市場或是supermarket去,觀察當地人,觀察當地食物,嘗試假裝是在地居民地採買食物~
『一個旅人,16張餐桌』,作者張健芳不只觀察,藉由在當地工作或是學習,更是深入當地居民家裡作客,品嚐到各國不同的美食外,也走進他們的世界裡。這本書不是在介紹各國美食如何烹煮,也不是搜尋各國奇特的餐點,這本書比較像是坐在各國家居民家裡餐桌看世界~


如果一個人旅行,三餐總會以麵包,速食店或是路面小吃攤,隨買隨吃,邊走邊吃,很少有機會,或者說是不太敢坐在餐廳吃,除非是人來人往的速食店,可能吃著熟悉的麥當當,只是時空背景不同,這倒差異不大,因為大可能不需要跟陌生人有目光的交流,也不太需要難掩尷尬地哈啦兩句。
如果這樣,說實話,旅行就變得是種孤獨地找回自我的過程罷了~

我最喜愛的異國餐桌是在香港,香港茶餐廳總是擺放大大的圓桌或是方桌,除了三五好友一起外,大多是一個人的客人,人多又講求時間快的香港人,不介意跟陌生人併桌用餐,但,併桌不代表不認識的彼此需要禮貌性地的假假哈啦(台灣人好像比較會假假哈啦,呵呵。。。),不認識的併桌,可以各看各的報紙,當然對方願意的話,也可以哈啦幾句,但一切都很自然,好像沒有隔閡似地,或許還可以跟他借報紙來看之類的。。。很喜歡這樣的氛圍,好像陌生,又自然,好像冷漠,卻又熟絡~

在這本『一個旅人,16張餐桌』中,"哥倫比亞餐桌"上的主食是香蕉,說出各國旅客接受度最高的香蕉,做成香蕉煎餅,很少有人排斥的。這讓我想到在馬來西亞,無論馬來攤或是印度攤,都有我很愛的香蕉拉餅,真的是百吃不厭~三餐都可,只要有香蕉拉餅,當天一切都美好~
不過在盛產水果的哥倫比亞,因為被國際水果公司強占土地,爛砍雨林等不當行為,使得原本應該是快樂種植的農民,蒙上壓榨勞工,剝削等陰影,甚至還爆發如馬奎斯『百年孤寂』中描寫的"香蕉大屠殺"。

同樣類似的情況也在"瓜地馬拉餐桌"發生,馬雅文明的發源地,十九世紀開始種植各種口味的咖啡,原本種植的玉米,因為國際糧食公司操控,最後變成幾乎依賴咖啡出口來賺錢。"拉丁美洲的悲哀,就是離上帝太遠,離美國太近。"因此太多的天然資源或是出口貿易都被控制,咖啡又跟著國際糧價,而往往價格都是不如農民辛苦付出該得到的回報,大家都窮又無助~說跨國援助又太沈重,但,很殘忍的,就在大家喝著星巴克那杯拿鐵的同時,瓜地馬拉的婦女只能把咖啡豆裝在手織布包裡販賣給觀光客維生,兒童只能依賴國際組織提供文具或是書籍來獲得基本的教育知識~



"日本餐桌",相信是我們最熟悉的,不管是一期一會的茶道,或是沙西米壽司,台灣人都容易略知一二,但要知其然,也要知其所以然,可就不簡單了。茶道的繁複傳統不可任意更改的規矩,以及要能體會品茶人的心的那份敏感,真的不是每個人做得到的,聽起來很虛無,我還沒體驗過日本茶道,實在也想像不到會是怎樣的端莊及悟道。
不過就像吃沙西米或壽司,總不會是大口大口像吃魯肉飯那樣豪邁的吃法,必須用乾淨的手或是不太差的拿筷子技巧,才能順利而有禮貌地的吃進口,那是一種自然而然被內化的吃法~因為這就是日本文化嘛!而為什麼日本不畏國際保育組織的脅迫,還繼續補鯨,甚至日本人還愛吃鯨魚沙西米,也是一種日本人遵循傳統文化的表現,就像華人愛吃魚翅,明明大家都知道這樣會殺害許多無辜的鯊魚,大家還是不是愛吃一樣~實在是很難解~
 
餐桌上不只有美食,還有最重要的配角-餐具。在"丹麥餐桌"上,美食不再是烹調精緻的食材,而是讓人哇哇叫的皇家哥本哈根瓷器,講究的餐布及餐桌擺飾,不管吃什麼都好吃了~原來歐洲人家裡可以拿來炫耀的是可以當成傳家寶的昂貴瓷器,有製造年份或是當時主人名字的烙印。。。
想想,如果我現在就去做一套餐具,印上我的名字,傳給我家瀚瀚,瀚瀚長大成家後,會繼續沿用嗎?還是已經不知道放去哪裡,或是破損了?
這也是文化的差異,亞洲人大多以金銀珠寶作為傳家寶,很少會以餐具或是家具傳家,除非是黃金做的?哈哈。。。。
 
邊看『一個旅人,16張餐桌』,除了羨慕作者有周遊列國的經歷,透過作者的眼睛,文字,認識各國文化,也同時了解或許我們一輩子也不會擁有的旅行經驗,值得一看的好書,推薦給大家喔~
 
<本書是經由eggshell愛讀書獲得>

eggshell 敲開美好生活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racy 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